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夏长春 张旋)阳春三月,重庆市潼南区群力镇杨尚昆红军小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里,一群孩子正蹲在田垄边,小心翼翼地为刚种下的辣椒苗浇水。六年级学生王小雨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笑着说:“以前觉得种地就是‘面朝黄土背朝天’,现在才知道,每一颗种子发芽都藏着科学的奥秘!”这片占地400平方米的基地,记录着杨尚昆红军小学把乡土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的独特探索。
2022年,教育部印发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》,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独立课程。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?杨尚昆红军小学的答案是:立足乡土,以劳育人。“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‘干活’,而是培养完整的人。”校长陈志贵介绍,学校秉持“传承红色基因,争做时代新人”理念,构建“以劳树德、以劳启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”的全方位育人模式。
一场“环境革命”让理念化为现实:2023年区教委实地指导后,学校改造900平方米绿化带、扩建400平方米实践基地、新建300平方米创意花池。废旧轮胎涂鸦的“彩虹圈”种满多肉植物,堡坎变身农田种植玉米番茄。“环境是无声的教育,劳动能创造美。”德育主任王分廷指着焕然一新的校园说。
劳动教育在这里打破科学壁垒——语文课诵读《悯农》时,学生走进田间观察农作物生长;科学课上,孩子们记录西红柿开花结果全过程,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……劳动不是孤立的,它应该与其他学科“对话”。数学教师罗海将春耕实践转化为计算题:“若每行种8株,每株产量约200克,班级基地共有5行,总产量是多少?”孩子们边算边笑:“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脚下!”
日常劳动更融入校园点滴:每天放学后,各班轮流到基地浇水、除草。曾逃避劳动的“调皮大王”李明,因救活施肥过量的辣椒苗而生出责任心;“小公主”林悦从怕脏怕累到麻利松土;内向的张浩在木工坊找到自信,用边角料做出精巧木尺。“劳动让孩子学会了责任与协作。”五年级班主任张婷婷说。
杨尚昆红军小学的劳动教育不局限于校园。学校与当地农户、农业合作社共建“校外课堂”,孩子们见识了现代化农业的“黑科技”,智能温控大棚、水肥一体化系统……“原来种地也能用上‘高科技’!”学生刘轩惊叹。回校后,他和同学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简易滴灌装置在试验中节水30%。
劳动更成为德育载体:孩子们将亲手种的玉米、辣椒义卖,所得款项捐赠给村中老人;更多孩子开始关注粮食浪费问题,自发组织“光盘行动”。主题班会上,学生周小川的回答令人动容:“劳动能让荒芜的土地开出花,也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强大。”这种更深层的改变,在于价值观的塑造。张婷婷说:“劳动让他们懂得了付出与珍惜。”
学校正规划劳动教育新蓝图:三年内编写完成涵盖高、中、低年级的劳动校本教程,将基地拓展至水产养殖、中药材种植等领域;发动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,在“美化家园”中深化劳动认知。“我们期待,劳动教育能成为一颗种子,在孩子们心中长出热爱生活、勇于担当的品格。”陈志贵说。
夕阳西下,实践基地里依旧热闹。几个孩子蹲在田埂边,争论着“哪种堆肥方法更环保”。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仿佛与脚下的土地、远方的青山连成了一片。在这里,劳动不是任务,而是成长的养分;土地不仅是课堂,更是通向未来的桥梁。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